支教

支教结束,返程。

一群人因为支教相聚,如今支教结束了,这群人的故事也要暂告一段落了。本次支教是我参与过人数最多的 teamwork 了,很幸运团队化学反应非常好,所以这十五天的支教生活总体上过得很是舒心。

现在问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参与此次支教,能给出的答案是:践行“想做就做,做就做好”的理念。在一开始,并没有很强烈的意愿说一定要去支教,只是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,通过三轮培训,入选竹巷支教队,故事就这样开始了。

到了竹巷之后,生活条件并没有预期的那么艰苦,有床板、淋浴花洒、风扇,还有食堂爷爷奶奶负责解决我们的伙食。我在竹巷主要负责授课、排课表,经历过初期混沌无序的探索过程后,这两项工作进展得也还挺顺利的,基本没有遇到超出自己值域范围的事情。

那么也许你会好奇,在竹巷的生活具体是什么样的呢?请阅读下列例子:

“嘭嘭嘭”宿舍楼下又响起了篮球击地的声音,我踢开被子,翻身拿起手机一看,6:30,好家伙又是规律作息的一 天呢。心想着既醒之则安之,麻溜起身穿衣洗漱准备吃饭。 在前往食堂的路上,抬起头映入眼帘的不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,而是由洁白云朵点缀着的碧蓝天空,这种与自然为伴的感觉令我倍感舒适。

吃完饭准备授课,从办公室中拿出五个篮球摆在篮球架下,戴上独属体育老师的哨子,等待上课铃声响起。“咱们先点个名,然后跟以前一样,先热身……”在给孩子们教授篮球的这十五天里,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仅体能很好,而且球性也都不错。 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——接受专业指导的机会。如果能给这群山里的孩子们这样一个机会,我相信他们在篮球方面至少能跟城里的孩子们做得一样好。

在授课的过程中,我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孩子,Ta 的面部表情始终是紧张的,眉毛总是成川字形,在与 Ta 发生眼神交流的一瞬间,Ta 会下意识地躲避。很难想象这个孩子究竟有什么样的过往,导致了 Ta 现在的行为表征。作为 Ta 生命中的一个过客,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给 Ta 一些鼓励,去治愈 Ta 内心中极小一部分的创伤。默默祝福 Ta,“人生实苦, 但请足够相信”。

除了教授篮球以外,我还负责教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内容。计算机课上的一幕也让我印象深刻。那时,我对着希沃白板一通讲解《王者荣耀》的技术原理,在转头的那一刻,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齐刷刷看着我,他们那种好奇、渴求的眼神,我起码有两年没有在别人身上看到过了。对照自身以及周边的同龄人,大部分人都埋头卷绩点,为了学习而学习,很少有人关心真理。所以这次支教其实是一次双向的教育,我教孩子们一些知识,孩子们提醒我别忘了学习的初心。

在竹巷,白天的时间主要花在陪伴孩子们上,到了晚上往往是大家围坐在一起,开始今天的 chatting time。在恰到好处的灯光烘托下,大家暂时关闭与互联网的连接,投入到线下的“吐槽大会”,分享自己的故事、人生感悟。已经数不清这短短半个月里,有过多少次夜聊的经历了。只记得办公室里、乒乓球桌上、走廊边都回荡过我们的笑声,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。大家之间真挚的感情,连带着星空与晚风, 构建出我心里的竹巷之夜。

在竹巷的日子里,于我个人而言,既是老师又是学生。因为要给小朋友们上篮球课、计算机课,所以有老师的身份。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,向同来支教的各位伙伴学习如何为人处事、听他们分享关于某些事情的见解,所以我亦是学生。一同去支教的伙伴中,既有来自黄冈中学、东北育才、衡水一中等超级中学的同学,也有留学海外的朋友,这些同龄人是如此的优秀,以至于听他们为某些事情辩论,都成了一种享受。此次行程再次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,大学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了一个平台,让我们能接触各种各样的人,听到不同的观点,从而使我们的视野宽广、思维活跃,为我们踏入社会做一些铺垫。

再说回竹巷,这所白云镇上的小学,借徐志摩的《再别康桥》加以描述真是太贴切了:

“悄悄的我走了,正如我悄悄的来;我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云彩。”

竹巷的故事就这么平淡地结束了。希望这半个月的陪伴,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份温暖,能为他们的成长轻轻推开那么一扇窗。

就这样吧,云边的竹小巷,后会有期!

Last updated